淺談經方實驗錄中麻黃湯的運用經驗
《經方實驗錄》是近代名醫曹穎甫和門人姜佐景共同撰寫,以運用經方的醫案彙編而成,每一案附有按語、評議,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筆者在研習此書後,深受啟發,感歎曹氏運用經方之靈活,現試舉曹氏對麻黃湯的運用經驗,略探曹氏對經方的發揮應用。 一、審證遣方用量大膽 曹氏認為遇有麻黃湯證,便可用此方,得此方。在曹氏時代,一般的時醫,視麻黃如蛇蠍,也有人一輩子都沒過麻黃,或用麻黃也不過三分,桂枝不過五分,懼其量大易出事。第八案麻黃湯證其二,客東其弟患傷寒,前醫用解表輕劑不效,曹氏乃用麻黃湯治癒,未服用之前,眾醫阻之,甚至閱歷豐富的名醫亦說不可服。也有人說江南無傷寒,南方少用麻桂,甚至不用,曹氏用臨床實踐證明,每年江南冬季,患傷寒者特多,他都是用麻黃湯一劑而解。 關於麻黃湯的用量,在第七案麻黃湯證其一,姜佐景講述曹氏早期麻黃的用量較輕(一錢),隨著經驗的豐富,用量常達三五錢之間,因此往往一劑而愈,此處說明曹氏用麻黃湯量由小逐漸增大,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驗得來的,並非憑空捏造。第九案麻黃湯證其三,曹氏引選埜燁先生的《麻黃用量實驗記》以作證,埜燁先生用親身經歷證明麻黃之藥用量可至四錢。因此,若遇麻黃湯證,不可只圖方便或安全省事,而置仲景方於不用,應大膽用麻黃湯,不必懼江南無傷寒,若是重症,必大膽用麻黃重量。 二、麻黃諸證不必據悉 麻黃湯的脈證為頭痛,惡寒,無汗,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嘔逆,身痛腰痛,骨節酸痛等,厥為喘,其甚者鼻扇,兩脈浮緊,按之鼓指。 曹氏認為,不需其上述諸證悉具,才可用麻黃湯,若缺少一證,則不可用。只要患者機體內的變化,屬於麻黃湯證的病理變化,即使症狀有所差異,也能用麻黃湯。這是因為患者的體質各異,感受邪氣的輕重也不同,因此所表現的症狀也不會完全一樣。比如,第七案麻黃湯證其一,有喘證但無嘔證,而第八案麻黃湯證其二,有嘔證卻無喘證,雖兩患者症狀略異,但同屬麻黃湯證範疇內,故皆可用麻黃湯而愈。 三、不拘日數憑證用方 《內經》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之後,張仲景受其影響,認為傷寒的六經發病傳變規律亦有一定的日數,在《傷寒論》中有關日數的條文記載不少,比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傷寒二、三日”等等,這些都反應了機體感受外邪後,陰陽氣血的變化規律。 在第十案麻黃湯證其四,房客某君,傷寒延至一月之久,按照傳遍規律,應早已不在太陽,可是因為患者正氣旺盛,能與邪氣持久相爭,故麻黃湯證依然存在,曹氏投麻黃湯,一劑而愈。這充分說明,傷寒的傳遍日數規律,不足以為作為辨證遣方的證據,必須根據有是證,用是方。 四、麻黃發汗因人各異 第一一案麻黃湯證其五,記錄三個用麻黃湯後不發汗的案例。俞右患太陽傷寒,初診服麻桂不出汗,並非量不夠,其用量已達五錢,而是該病是因誤下而致中氣內陷,故服用麻桂而無汗,因此二診加附子振奮心陽。一車夫得太陽傷寒,麻黃原方服藥至四診而不出汗,究其因,平時習慣風寒,腠理緻密,若受寒,其邪氣必定較常人重,因此大量麻桂不出汗。一孕婦患水腫病,服麻黃湯後腫消而無汗,無小便多,此為“潛汗”。以上三案說明,病情萬變,不能固執遵守常理,服麻黃湯後,不一定都發汗才能愈,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審證求因,隨證加減用藥與量。 小結 上述是對《經方實驗錄》一書研習後,略舉數點曹氏運用麻黃湯的經驗總結,曹氏對於麻黃湯的運用妙處甚多,皆是臨床運用經方的很好的參考經驗。《經方實驗錄》是學習仲景傷寒辨證論治的優秀參考書,值得後輩學習與借鑒。 TheNeedle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3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银川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开展易制毒化学品及
- 下一篇文章: 毛德西,君一臣二三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