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栏天天背经典之金匮要略七
今天我们继续《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一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左右两手的寸脉,寸口主表主营卫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 虚邪贼风,统指外邪外出 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受邪的一侧经脉肌肉松弛,无病的一侧经脉肌肉紧张。 正气引邪,?僻不遂。 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肌肤表面感觉减退,自觉麻木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意识不清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寸口脉见浮紧之象,紧脉为感受外寒,浮脉为卫气不足,主里虚。外寒与里虚相交争,使邪留于肌肤。浮脉是因为人体经络气血亏虚,外邪侵入留滞不去,乘虚客于身体的左或右侧,受邪的一侧,络脉痹阻,故松弛舒缓不用,而健康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正常,相对反见紧张拘挛,健侧牵引病侧,出现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邪犯络脉,肌肤失养,可见肌肤麻木不仁;邪犯经脉,肢体失养,可见肢体沉重无力,活动不灵活;病邪进一步深入到腑,上扰神明,可见神志不清;邪深入到脏,脏属阴,诸阴脉皆连于舌本,脏气厥而不达于舌下,可见不能说话,口流涎水。 本条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脉症及分类。 “本虚标实”是中风的病机,气血不足,血脉空虚,风寒邪气侵袭,邪正交争,正虚邪胜,不能鼓邪外出,致使邪气随虚处停留。 根据邪气停留部位不同,将中风分为四类: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邪中于络脉,部位表浅,病情轻浅,而见肌肤麻木不仁; 邪中于经脉,肢体经脉气血阻滞,而见肢体沉重; 邪中于腑,邪蒙清窍,而见昏不识人; 邪中于脏,蒙蔽心窍,而见言语不利、口角流涎。 二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 形容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乎与身体脱离一样 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作“蕴蕴”解,形容心中郁郁不舒 全身各个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而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乎与身体脱离一样,头晕,气短,心中郁郁不舒,时时想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七升,煮取汁二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本条论述了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肝肾不足,风湿内侵,浸淫关节筋骨 临床表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要点:关节肿大变形、身体消瘦 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下面来做题吧—— 1.中风邪在于经的特点是 A.肌肤不仁 B.重不胜 C.筋骨疼痛 D.关节变形 E.筋脉拘急 2.中风邪入于腑的特征为 A.半身不遂 B.但臂不遂 C.不识人 D.口吐涎 E.舌难言 .患者症见骨节疼痛,关节肿大变形,身体消瘦,脚肿如脱,麻木不仁,头晕目眩,胸闷短气,选方最宜 A.麻黄加术汤 B.麻杏苡甘汤 C.桂枝附子汤 D.乌头汤 E.桂枝芍药知母汤 答案: 1.B 2.C .E 你答对了吗? 如果想听到田老师更生动且深入的讲解,可以购买我们的相关课程。 乐学技能书已上架, 元买书送配套视频课~另有技能必过直播班, 送书,元,万一不过退 (VIP和彩虹学员自动赠送此班次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5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桂枝附子汤的拓展应用
- 下一篇文章: 陕西适合种植什么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