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论坛从经方观止看经方特色及应
导读:经方剂型是根据病情设制,各有治病优势,这里不作赘述。经方在制剂方面有大小峻缓之别,方药煎煮与服法亦各不相同。大承气汤后下大黄,取通腑泻下;甘姜苓术汤微煮,可防辛温气味挥发。《经方观止》是一本有益于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做好临床的书。即日起,我们将推出3期系列内容,对《经方观止》的精彩章节进行展示。 经方是经典之方,用药配伍规范严格,但仲景制方及用药又极为灵活,更能发人深思。 经方配伍 经方多数方运用了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也是临证处方用药的指导思想,针对错综复杂之病及其证候,仲景创制了多头并进、多面兼顾之方,实际已超越了君臣佐使理论。 如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方中麦门冬与半夏7:1之比例,反映了君药与佐使药之关系,而用大剂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养胃益气,使气旺津生则虚火自敛,此火逆益气的用药方法已超越了臣药辅助作用。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方以半夏消痞散结为君药,干姜辛温助半夏温阳化湿,而黄连、黄芩苦寒为清化湿热药,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为健脾益气药。此方将如此不同功效的药物融于一方,顾此及彼,每组药皆独当一面,各自发挥着治疗作用,难分伯仲。 又如乌梅丸治蛔厥上热下寒证,方中重用乌梅安蛔止痛为君药,因蛔虫避寒就热寒而上窜,故用黄连、黄柏清上热,蜀椒、细辛、干姜、附子、桂枝温下寒,这两组药治上热与下寒,且药味多、用量大,对乌梅无直接增效作用,但合用于一方无疑增强了全方安蛔止痛效果。 麻黄升麻汤中麻黄与升麻皆为君药,其作用截然不同,麻黄辛温发汗,升麻辛寒清热,但经不同配伍,使全方集发散、清泻、温补、滋阴于一方,治疗错综复杂之疾。可见这类经方出神入化的配伍变化,已不能完全用君臣药佐使理论简单加以解释。 经方加减 经方用药灵活,变化较多。经方加减包含在原方基础上加药或减药、加量与减量,有些方是两方或多方组合,并有药量变化。凡经加减变化的方,其适应病证均有所变化,即药变证变。 凡用一方调整个别药味者,其基本病证未变,仅个症或兼症稍有变化,如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但有些方稍加变化,而适应病证则变化跨度极大,如桂枝汤将芍药由三量加至六两,再加一味饴糖,便由解肌发汗方变为建中补虚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半斤组成,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麻黄辛温,石膏辛寒,经方用这两味药配伍,药量孰多孰少决定着该方的性能及适应证,又如越婢汤用石膏半斤、麻黄六两,即偏于辛凉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用麻黄三两并配桂枝、细辛、干姜、半夏,即偏重发汗解表及温化水饮,仅用石膏二两是兼清水饮郁热。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大黄附子汤共有附子、细辛两味药,前方治少阴虚寒兼太阳伤寒,加一味麻黄即温经发汗,引邪从表从外解;后方治寒实内结,加一味大黄即温通攻下,引邪从里从下解。此二方之用药量亦有微妙变化,如《古方作法举隅》云:“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方(大黄附子汤)附子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附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足也。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 经方药量变化也反映了仲景治病立法思路,如肾气丸是温补肾阳方,方中以附子、桂枝为君药,其用量合计二两,而臣药干地黄、山茱萸、山药合计十六两,两组药比例为1:8,补肾阳方而反突出补肾阴药及量,此配伍即取“阴中求阳”及“少火生气”之理,因肾内寄真阴真阳,为水火脏,治肾阳虚必须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否则难得其解。 张建荣教授新作 陕西中医药大学,前陕西中医学院经方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建荣教授编著的《经方观止》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其编著的《金匮证治精要》(1、2版)、《金匮妇人三十六病》,受到仲景学人及读者好评。《经方观止》的出版有益于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做好临床。 本文来源于《经方观止》。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经方入门必看:《首经方方证要点》 发证归纳和方证演绎的融合:《经方大用》 从《经方观止》看经方特色及应用(一)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经方观止》,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经方观止》以古为今用为撰写宗旨,将仲景首经方,按功效作用归为十九章,每首方采用先观方理,再究方证论治的撰写模式,以凸显经方方证合一精神,重在挖掘经方功效,药物配伍架构与配伍奥旨,探索仲景辨证用方的思维方法,触摸后世医家用经方之经验、随证化裁之轨迹,以获取临证能今古相通,继往开来,充分发挥经方治病优势。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宁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
- 下一篇文章: 梁冬我为什么确信大部分的病很难被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