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小儿急性脑炎的克星
陈宝田;麻杏石甘汤11《经方临床应用》 1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3岁,1975年1月4日就诊。患儿咳嗽,喘鸣,无汗,纳少已2天。检查;体温38.1度,舌苔薄黄,舌质红,指纹紫,两肺可闻及不对称性的哮鸣音。此乃邪热壅肺,宜投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生石膏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川贝母6克,金银花10克,白前10克,苏叶10克,百部10克,水煎服。 复诊;上方两剂后,热退,其它诸症也消失,但仍纳少,投小柴胡汤以善其后。 论;本案杂证,就是外感伤寒,卫闭内闭证。麻黄发表寒泄肺气,石膏清肺热,杏仁破肺郁以行气,加味清热解毒之用。陈老师好多外感症,表解之后,都用小柴胡善后。不知此是有何意。本案小儿3岁,不写脉诊之象,而写指纹诊病。多多研究学习。 附;介绍小儿指纹诊病法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 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2 流行性腮腺炎,脑炎 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足尖冷,气粗,项强,口噤,神昏,按腹部有痛苦表情,两耳下肿硬,大便不通,脉浮数,舌苔老黄尖红。投以麻杏石甘汤加龙齿,生姜。药后大汗,热退身凉,神清足温,唯大便仍不行,下午头痛,神志语言,似有迟钝,用白虎汤合承气汤加羚羊角粉,连服2剂,病愈出院。 论;这个医案,病发口噤,人也神昏了,这是痉病,因伤寒表实,而发刚痉。以西医的病名称,此就是脑炎,又耳后肿硬,也称腮腺炎。耳后肿硬,是少阳经气上逆,因太阳之表闭,阳明之腑实,少阳不降也。阳明八十二,就有耳前后肿这个证与病理。伤寒刚痉,麻黄发表,则汗出热退。而又用白虎汤者,此脉数舌尖红。合承气汤者,此是诊断依据是按腹部有痛苦表情,大便不通,此是腹中有燥屎之症。先表后里,先汗后下,治法得当,故很快病愈出院。 备注;有个视频,是崔月利在讲,中医后继无人(我的视频目录可以翻到)。里面讲蒲甫周老中医,治小儿流行性脑炎的典故,说是周恩来总理,从故宫里拿出来的犀角入药。其实这没真没必要,可能是蒲老中医,没弄明白伤寒表实,也没有细看痉病,认为犀角有神效,这都是温病学家的理论,他们把犀角当成乙脑神药。其实真正的神药而是麻黄,就在身边,只是大多数医生对于脑炎这个病,没有真正的认识而已。我写好多脑炎的医案,李可老中医的最好,大家看看。但是李老的病理讲的不够透彻,可以看看我的注解。以后在白虎汤的时候发给各位老师看。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6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病案分享1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