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之前,我们来聊聊ldquo爱
辽宁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50.html “爱出汗”,真的是件小事吗? 没有这样困扰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那种大汗淋淋、无法自控的“烦”,也无法感知那穿衣“出汗”,脱衣“怕风”的无奈,更不能体会到“汗多伤身”的身体变化。 甚至,还有很多人喜欢“出汗”。您身边有这样的人吗?生宝宝后就要去做“汗蒸排毒”,据说还是中医疗法,还要做好多次,否则体内就会积存毒素。如果理性地拒绝她们,还会被质疑家庭不和谐,老公不给钱。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清楚?唉,因为我就被推销过啊!而且我在后台的留言中也看到许多无奈的老公过来询问:中医是否存在这样的排毒疗法?这样的汗蒸是否对身体有益?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其实,在中医里有“五脏化液”的理论,泪为肝之液、汗为心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泪、汗、涎、涕、唾”这五种体液分泌的过多与不足,都是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否完备的一种反映。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我们不会笑话一个爱哭的女孩、一个流鼻涕的年轻人、更不会笑话一个爱流口水的宝宝和一个口内唾液匮乏的老者。所以,同样的道理,中医不会选择“爆汗减肥、汗蒸排毒”,也请理解在中医里“多汗”也是一种对身体的伤害,就连通过“汗法”来驱散寒邪时,也是要“覆取微似汗”的。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简单的汗与我们身体的关系。 汗为心之液: 可能大家知道中医理论中有阴阳、有气血。气血阴阳的不平衡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实际上,在中医理论中,能够提供生命活动能量的精微物质是“气、血、精、津、液”五种。其中的津液和血共同化生才形成我们看到的“汗液”,故而才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之说。而中医内的“血”又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血脉。 所以,经常大汗淋漓的人才会有心慌心悸、心中惴惴不安、心烦不能自控等表现。多汗会伤心,心伤亦会汗出。这正如《医宗必读》所言:“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而且,“汗出过多”不仅会损伤心脏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血液的运转。因为中医里还有一句话:“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意思就是说:身体里血液被抢夺后汗液就会变少,相反,汗液大量流失的人也很容易造成身体血脉亏虚、脉道失养。 汗法: 之所以会把发汗排毒与中医联系起来,我猜是因为中医八法之中,确有“汗法”,但这“发汗逐邪”仅适用于邪客肌表之症,并且要以汗出邪去为度。正如《伤寒论》所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凡服汤发汗,病便止,不必尽剂”。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所以,汗液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一部分,是需要收敛、固涩、闭藏的。如果在同样的温度环境、劳动强度下,自己的出汗情况较周围人明显或者晨起时发现衣被已经汗湿,这些都是表虚卫外不固,心阳不能潜阴内守的表现,是需要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以恢复汗液的正常调节。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固表止汗的基础方“牡蛎散”是如何调理自汗、盗汗的。 牡蛎散 牡蛎散,出自于那本著名的官修成药标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之功,此方可以治疗体虚自汗、小儿盗汗或病后身体虚弱、产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的汗出异常,或因汗出过多,久而不止而出现的心慌、心悸、心中惴惴不安、短气倦怠懒言、心烦焦虑等问题。 组成:黄芪30克、麻黄根30克、煅牡蛎30克。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克,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原书服用方法为煮散剂,而今多选择汤剂煎服,所以宜选择:黄芪15克、麻黄根15克、浮小麦30克、煅牡蛎30克(先煎)。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疑问:麻黄与麻黄根有什么区别?小麦与浮小麦是同一味药物吗?牡蛎与我们吃的牡蛎有关系吗?这样奇怪的四味药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治疗汗证吗?下面我们就先来回答这些问题。 1麻黄与麻黄根 《伤寒论》中治疗外感风寒的首方即为麻黄汤,所用之药就是麻黄。与“牡蛎散”中所用的麻黄根,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麻黄是根茎部分,可以发汗解表,而麻黄根,性平,微涩,是一味内服、外敷均可的固表止汗良药。 《名医别录》言:“止汗,夏月杂粉扑之”。这里的“扑之”,说的就是像“痱子粉”一样外用的方法。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选择麻黄根与煅牡蛎两药共研细末,扑于汗出明显之处“可治各种虚汗证”。 2 小麦与浮小麦 每次方剂中遇到使用“小麦”时,就会收到好多问题。好像大家总是分不清“麦芽、小麦与浮小麦”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就从功用特点来说: 麦芽,善于健胃消食兼具回乳之效,常见于消食剂中; 小麦,就是我们常用的面粉的原生态,最能养心除烦,常用甘麦大枣汤之中; 浮小麦,与小麦是一家,是用水淘洗小麦时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其性凉,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之效,因其可“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常配伍于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的方剂之中,正如今日的牡蛎散。 3 牡蛎与煅牡蛎 牡蛎是一味贝壳类药材,是我们常食的牡蛎的贝壳晾晒干燥而成。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效。 煅后使用其收敛固涩之力更优,而且因其咸寒质重,可入肝肾经,可平肝风而治耳疾,这里再说一个外用煅牡蛎治疗中耳炎的小窍门(中耳炎发作时,可用细纸卷筒将少许煅牡蛎粉吹向耳内,每日1次即可,切记每次吹入少许药物,不宜过多。)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医方集解》言:“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芪、麻黄根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所以,四药相合也就成为这剂固表止汗的牡蛎散。 阳加于阴谓之汗 分析了汗液的重要性和牡蛎散止汗的组方原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回答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牡蛎散适合于所有汗出过多的人群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此方有中成药可以选择吗? ◎八岁手绘 牡蛎散药性平和,又以益气固表为主,所以此方应用极其广泛,常用以治疗妇女产后体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小儿等群体的泌汗功能异常。而且,此方已有可以替代的中成药,叫虚汗停颗粒,是将原方中的麻黄根换成糯稻根,加入一味大枣而成,药性更为平和,方便选择。 仅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此方四味药物均有收敛之性,止汗效强,故而阴虚火旺的盗汗者不宜选用此方。 今日的牡蛎散到这里也快结束了,您记住了多少呢? 我们来总结一下吧:汗是身体精微物质的一种化身,不可无汗,更不建议多汗,因为汗液的正常分泌也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所以,身体虚弱,汗出过多时,我们需要适当的收敛固涩,那就需要了解一下今日份固表止汗的基础方“牡蛎散”。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产后体虚出汗,当然要治疗! ?一杯养生汤,缓解你的焦虑、失眠、还有点爱哭 ?睡觉时头朝哪个方向有利于健康?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8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痛风秘方2块钱一瓶的普通药片,溶解尿酸
- 下一篇文章: 治疗抑郁症,温胆汤再加一味药,2年来未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