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要会选时间夫妻生活更美满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30901.html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二铢,炙)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本条介绍既有桂枝汤证又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较麻黄汤证明显的轻证小汗方。由此可见仲景遣方用药之精妙。 : 服桂枝汤,微取似有汗者佳,若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矣。然服后大汗者,仍可用桂枝更汗,非若麻黄之不可复用也。即大汗出后,脉洪大,大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此大汗未止,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证未罢也,当仍与桂枝汤,啜稀热粥,乘其势而更汗之,汗自漐漐,邪自不留矣。是法也,可以发汗,汗生于谷也,即可以止汗,精胜而邪却也。若不知发汗是止汗之义,而不用此法,使风寒乘汗客于玄府,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然疟,发作有时,日不再发,此则风气留其处,故日再发耳。必倍桂枝以解肌,少与麻黄以开表,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也。因其不知通因通用之妙,更假力于麻黄汤,此又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 : 尾台氏曰:“服桂枝汤,以下十八字为白虎加人参汤之条文,错乱混入也。”,此说是也,因脉洪大者,未曾有与桂枝汤之理故也。“若”以下虽为本方证,然“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句当接续于“日再发者”之下解,非“汗出解后于本方”之谓。东洞翁本方定义谓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此说宜从之。 : 本条修正:服桂枝汤,大汗出,脉不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而大汗出,设风邪即从汗解。脉当和缓,为其风邪去而营气和也。设大汗后不见洪大之脉象,而病仍不解,则阳明未曾化燥,故宜与桂枝汤如前法,不妨一汗再汗。此条与后一条为比例。后条脉见洪大,故宜白虎。本条脉不洪大,故仍宜桂枝。传写者脱去不字耳,若既服桂枝汤,形似热多寒少之疟,日再发而无定候,但令营气与卫气和则一汗可愈。然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者,则以营分之血热,胜于卫分之水气故也。 : 这个头一节,“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改个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错的。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象,白虎汤证下边有。恐怕抄写的时候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脉浮,脉浮他病在表。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我们头前讲桂枝汤,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漓病必不除,这个就是犯这个弊病了。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还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那么下也伤津液,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我们以前讲了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他这个地方,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天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就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头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咱们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这一段桂枝汤证多,与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个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剂,也是一个极轻极轻的。你看看后头它那个方子的解释就知道,他说“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他说本来,他是这么一个对药的用法,桂枝汤用二份,麻黄汤用一份,共计喝多少呢,共计喝两升,这个喝法他古人是这么个办法。麻黄汤也煎好了,桂枝汤也煎好了,那么随便拿一个东西也行,拿一个匙子也行,你舀二匙子桂枝汤,舀一匙子麻黄汤,往另一个器皿舀,共计舀两碗,那么他们俩还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原来的本云,就是这个方子仲景以前,是这么个办法,就是把这两个药方,桂枝汤取二麻黄汤取一,取到二升,然后分成两份服。那么现在张仲景,他就把这个方子,药物合成一方了,将息如前法,将息就是面肉五辛那个禁忌什么的,但是这个不要喝稀粥了。根据药物的分析,他这说桂枝汤取5/12,桂枝汤份量根据原方的喝法取5/12,麻黄汤他取的是这底下也有,取的是2/9,这2/9和5/12比,也正好2比1.他这个取法药量更轻了,轻的很了,所以这个方子吃下去并不大出汗,稍捂一捂、盖一盖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汤,得的桂枝汤证,服用不合法,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这个脉还浮,不是洪大,洪大要改它,那么还可以与桂枝汤,像以前的那个饮服法,如果病变成这么一个病,就像疟疾似的,定时发寒热,一天发两次,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少发汗,它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节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 这一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证治。 服桂枝汤后,发汗应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如果汗不得法,造成大汗出,不仅病不能消除,还可使疾病发生变化。“脉洪大者”,指脉由浮缓变成洪大。如果脉虽变但证未变,提示太阳中风证仍然存在。如果脉变洪大,证见烦渴,则属大汗后阳明津伤,表热入里。现在是证不变而脉变,说明这种洪大脉是药后大汗,阳气仍盛于外,即所谓“其气上冲”的表现,故仍可用桂枝汤如前法。太阳中风、大汗出,脉洪大,容易被误认为是白虎汤证,误就误在只见脉而不见证,片面地看问题。当太阳中风证候未变之时,过早地使用白虎剂,可以使太阳风邪郁遏而发生坏病。故临证一定要脉证合参,全面掌握病情,才能克服片面性。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有如疟疾一样的恶寒发热,一天发作两次的证候,也就是所谓的“一日再发”,这说明营卫之间尚有小邪未解,但是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一日二三度的情况又稍稍轻些,而且已经是大汗出之后,因此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兼祛小邪。 从这个方子的组成可以看出,它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药味相同,只是剂量更轻,取桂枝汤原剂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剂量的九分之二。方中调和营卫力大而发汗力更小,对大汗出后微邪不解非常适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在临床都可治表有小邪而见烦热、身痒的病证。一般来说,凡是有表邪见无汗而身疼痛者,当用麻黄汤发大汗;身不痛而痒者,那就不可大汗,而宜用此两方之小汗法。这两个方证,寒热交作,其形似疟,但并不是疟疾。不过,后世用桂枝汤治疟的思路却由此发展而来。 : 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 1、服桂枝汤后的两种传变。 2、辨证:服桂枝汤尚有中风证 (1):大汗出,脉洪大(汗不如法,病仍不解),无烦渴者,桂枝汤。 (2):寒热如疟(服桂枝汤,汗出不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大汗出,脉洪大,是白虎汤的脉证,何以要用桂枝汤呢?因无烦渴,而表证仍在,故仍用桂枝汤,使邪达表,如果病势继续发展,则有趋入阳明之可能,可参看原文第26条的辨证和治疗。 中风证,服桂枝汤病不解,形如疟,日再发,与上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病情相似,为什么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用本方呢?在下文方义中说明。 3、方义:本方用桂枝汤解表,因有恶寒表邪之证,故佐麻黄以汗之。但无面色赤、身痒,为表邪不甚,比上证更轻,故麻黄的剂量用得更少。 : 1、《汤头歌》:无 2、《长沙方歌括》: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zy/5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夜关门龙博探宝
- 下一篇文章: 花旗参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