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索隐

试论经方用药剂量偏重之几大奥秘

比利时王仲彬

所谓经方,即张仲景方。也就是东汉·张机原著《伤寒杂病论》,当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正方。据相关考证,经方的总数约为首。读过张氏原著后往往对经方剂量颇有疑惑。比如古今计量单位似乎存在很大差异,而经方用药剂量好像也普遍偏重等等。难道古今处方用药剂量真的有如此大的差距吗?其中有无什么奥秘值得去探寻吗?另外,汉制计量单位“两”真的等于后世的“钱”吗?一、经方剂量寻踪《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金匮要略》原文:“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结合其它经文,发现经方中常出现斤、两、枚、个、尺、方寸匕、铢、斗、升、合、分、把、如鸡子大等度量单位。比如麻黄三两,桂枝二两,附子一枚,或附子大者一枚,石膏如鸡子大,薤白半升,白酒一斗等等。但好像没有“钱”的提法。这些经方中的计量单位,与后世处方中的钱、分或克、毫克等计量单位,显然存在着明显不同。二、经方剂量古今换算法斤、两、钱等都是中国传统度量衡中的质量单位,它们起源于中国,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以及南洋等国家,然其具体份量其实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渐趋统一的过程。而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为:一斤为克(1/2公斤),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十分为一钱。中药处方里又多以一两约等于30克,一钱约等于3克为简便换算法。对于经方中的剂量,曾有《伤寒论》教科书建议1两一般可用1钱即约3克来换算。但这显然不合常理,哪有古代1两等于后世1钱的可能性呢?又有人考据出:一两等于15.6克,或13.75克,或3.75克,或1.3克等不同的换算方式。而这些换算数据,主要是根据来自于东汉出土文物中两件标示权重的文物予以推论而出的。即根据自铭一斤八两铜权和百一十斤石质权来折算出一斤的量值分别为克和克,用算术平均法得出一斤合克。而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即相当于后世的秤砣之类。据此换算方式推算出古代经方的实际剂量,解决了历史上经方剂量的一大疑案。这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及临床应用,意义十分重大。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已故)归纳整理的资料,特将汉制与公制换算法摘要介绍如下:一斤=克(或液体毫升),一斤=16两,一两=15.克(或缩简为15.6克),一两=24铢。一升=液体毫升,一升=10合,一合=20毫升。大枣十二枚约重30克等。而我个人也曾测试过:大枣十枚约重30克;三十枚重可达90-克。各产地红枣大小差别较大,如山东红枣个头较小,而新疆红枣则个头较大。另有人考证:附子大者一枚约20-30克,中者约15-20克,小者也就10克左右。去皮以后,会少1-2克。石膏如鸡子大约40-50克;瓜蒌实一枚均重46克;杏仁一个平均约0.4克,40个约16克,70个则约28克等。古今度量衡自然有很大不同。可拿中国旧时的杆秤做例子:秤砣曰“权”,秤杆曰“衡”。秤杆上的份量,与秤砣的轻重是密切相关的。用同一秤杆称同一物体时,配用的秤砣轻重不同,即可称出不同的重量。汉制秤砣较轻,公制秤砣较重。根据考证得出:汉制一斤约等于公制克,余可类推。经方中各种中药用量比较重,这也是事实。不过,经方所用药味一般较少,常在4-8味之间,药精而专,故取效迅速。按照上述考证过的换算法,大青龙汤方总量约为克;而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其总量则约为克。其它经方大多同理,即单味药份量稍重,但所用药味不多,取其药简力专之效。而其总药量多在-克之间,即使与当今处方用量相比,也并不太离谱啊。三、经方剂量重的另一真相其实,经方用药份量重还有另一个真相,那就是经方的煎服法与当今煎服法存在较大不同。比如:《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只相当于服用原方药量的三分之一而已。前已换算出麻黄汤方约克,其中麻黄三两,约46.8克。每次服用三分之一,相当于每次服用麻黄汤42克左右,单味麻黄每次相当于服用15.6克。更有“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的医嘱。而大青龙汤方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大青龙汤原方约克,每次服用三分之一量,即为克左右。其中麻黄六两,计93.6克,每次服用约31克。此方是张机专为外寒郁闭、寒郁化热的不汗出而烦躁之证而设的。用大剂量麻黄意在峻散外寒、开宣郁热。医圣自知此方有过汗之虞,故在方后将息法中医嘱道:只宜取微似汗。若汗出多者,则应立即以温粉扑之。医圣强调:一服汗者,停后服;并指出了过汗的后果: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经方煎服法实有多种多样。比如,还有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的“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桂枝人参汤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等”;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等的“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和解剂的“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等。综览仲景经方,顿服之汤方,剂量较小;分温再服之汤方,剂量渐大;而日三服之汤方,剂量则更大些。汉制剂量经换算后,业已基本不离谱。再加上一剂分二三服,那经方剂量就更加合理了。四、值得重视的桂枝汤将息法及禁忌医圣在桂枝汤方证之后,特制定出桂枝汤将息法及禁忌,这为很多经方的临床运用创立了基本法规。《伤寒论》中许多经方,都注明余如桂枝法将息,或将息如前法,或将息如上法。意即其将息法及禁忌可以参考桂枝法。因此,也有必要对桂枝汤将息法做些阐释。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温服后再啜粥,以助药力;温覆宜取微汗,但不可取大汗;汗出获效宜停药;未汗未效可继服;或可缩短服药间隙,如半日内可服尽三次药;而病重者,可日夜不停地多次服药,并随时观察药效;而服一剂药后病证未除未变者,可接着服用原方桂枝汤,甚至达二、三剂;另有饮食方面的禁忌医嘱等。这些将息法及禁忌,给后世启发很大,堪为中医药医嘱之圭臬。结语根据以上几方面的探讨,经方用药剂量重的几个奥秘基本得以揭示。一是汉制质量与当今公制质量的权衡标准不同。两件标示权重的东汉出土文物揭示了东汉时期的“权”相对“衡”来说比较轻。也即汉制秤砣较轻,而当今公制秤砣较重。汉制一斤约等于当今公制克,余可类推。二是张氏经方的汤方组成药简力专,将息法也不同。往往是一剂药只有4-8味药,而且在煎出药汤后,并非顿服,而是分二、三次服用。即每次只服用原方剂量的二、三分之一而已。总而言之,经方每次服药剂量并不太大。即使个别方剂或个别中药用量偏大,但也多在服用一升左右,即约毫升。可见,经方总服药量仍在相对合理范围,绝非十分离谱。而经方的组方原则、将息法及其禁忌等,十分规范,很值得今人学习并遵从之。

编辑王智慧校核刘金凤总编审虞胜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zy/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