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中药它是最重要的补气药之一,效果
白癜风形象大使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95.html 黄芪,古方称“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之一,无论古方记载还是现今临床用药,很多地方都有其用武之地,而且,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有一个传颂千古的经典医案就真实地反映了黄芪的功效。 黄芪与柳太后的故事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患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不能服药。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说:“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果然,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后人评价: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汤,缓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汤气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黄芪的来源及作用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党参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甘,微温。归肺、脾经。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黄芪的服用《本草纲目》: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血,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因此,黄芪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01 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要药,能升阳举陷,长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柴胡、升麻同用。 02 肺气虚证。能补益肺气,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同用。 03 气虚自汗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 04 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05 痹证、中风后遗症。 另外,人们常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只要是药就有禁忌,黄芪也不例外。 黄芪的禁忌01 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02 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03 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04 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05 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医院的临床方剂中,也出现某些专家教授在某些特定病证中,用黄芪g/剂,甚至g/剂的极端用量,而且,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特别是用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等症状,这还有待我们不断取得临床经验后去整理和研究。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清风 排版:乐悠 精彩推荐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快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世云主任」! 陈文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11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学习一句话记住味常用中药功
- 下一篇文章: 53个药性相近的中药分析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