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ldquo湿rdquo,用麻黄
白癜风复发难治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99297.html I导读:三仁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都是治湿良方。两方区别在于一方倚重麻黄,一方倚重杏仁。临床中该如何选用取决于湿邪的来源。 杏仁治湿自上受者 作者/高建忠 很多学者认为,三仁汤证即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之所以另创三仁汤,是因为温病学家们畏惧麻黄之故。二者都是治湿之方、治肺之方。主要区别确实在于一方倚重于麻黄,一方倚重于杏仁。麻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徵坚积聚。”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指出,麻黄“为发汗上药,其所主皆系无汗之症。”“太阳症中风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宜麻黄以发汗。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热甚无汗,头痛,亦宜麻黄以发汗。咳逆上气,为手太阴之寒症;发热恶寒,为足太阳之表症,亦宜麻黄以发汗。即徵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徵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麻黄功在开表发汗。杏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指出,杏仁“‘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这里所说“下气”,即下肺气,我们现在多说肃降肺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指出:“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杏仁功在宣降肺气(以降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明确,麻黄主要作用于皮毛(表,太阳),功在恢复皮毛气机的正常出入(主要在“开”)。杏仁主要作用于肺,功在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主要在“降”)。尽管“肺主皮毛”,但毕竟肺不是皮毛。应该说,麻黄和杏仁的作用部位、功效是有明显差别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三仁汤证置于“上焦篇”,且明确指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也就是说,三仁汤是治肺之方,非治表之方,故用药首选治肺之杏仁,而不用治表之麻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暑》中有如下一段论述:“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药,致邪之在上,蔓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上理解治肺与治表有别。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在临床中治湿邪是重用杏仁还是麻黄呢?答案不言而喻,湿自上受者重杏仁,湿自表受者重麻黄。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7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谈谈临床的一点不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