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道,太阳病,简要攻略
白癜风换肤计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最近群内讨论的话题,停留在感冒咳嗽之类,又把太阳病的药理细化,各位大神简直是想刨根究底哇!相比之下,之前的解表药理稍显抽象了,今日深入排布如下。 我们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型: 太阳病发烧、恶寒、有汗→红糖+生姜(基础方克左右,区分老嫩姜、大人小孩等)继续发汗。 太阳病发烧、不恶寒、有汗→同上减剂。 太阳病发烧、无汗、恶寒→生姜红糖+麻黄(去毒)+石膏。 太阳病发烧、无汗、不恶寒→同上减剂。 治外感太阳病初级阶段,基础药方只需要以上几味!至于芍药、附子等几味药得看副证如何。 麻黄与生姜的区别在于,生姜发不出汗的,麻黄就能发出!下图从物理空间上比较二药的区别: 生姜:姜气运行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随膈膜上下运动,向上时,全面穿透胃、胸腔、肺、头脸、眼鼻,但是很难穿透身躯。由于姜气穿透力强,散发速度快,导致在肺体深处逗留时间过短,进而从呼气通道短路而去。 另一条是呼气通道,口鼻、咽、主气管、支气管,这几个属于开放通道,呼气时,大部分姜气会从这里短路而出!也就是说,姜气作用最多的位置是上呼吸道、主支气管,姜气解肺,主要局限在支气管周边。 麻黄:之前已介绍,麻黄(药论)是一种“半气化”血热药,一部分药力入血,向全身循环,形成无用功,石膏是为了抵消这部分热量。 另一部分药力气化发散,但穿透力不甚,导致熊烈的火气久盘于胸腔之内,其实是渗透到肺体内部了,只是胸腔的知觉意识,仅限于隔、心,所以麻黄服下后,仅觉胸膈处有一团火在燃烧。之前把这现象解释为太阳中心解表,是有点抽象的。 所以,麻黄作用到了肺体里面,才能治大小叶肺炎,自然也能治支气管炎。而,生姜的主要药力也作用于支气管,二药的物理位置都“边界式”涵盖支气管。 那么,哮喘病,不见得一定用麻黄,我的一位师兄治体弱虚寒型喘息,用干姜、细辛、杏仁、半夏、甘草、五味子收效甚好,具体一点的表现是不发热、气陷(说话吃力、甚至胸肋钝角腹凹陷)、无力、恶寒、背酸痛等。 后查到,此方出处《金匮》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原文: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原文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肿,相当于今天的肺水肿,茯苓去水(药理已述);另一方面是患者机能虚弱,麻黄发阳,指透支心脏功能,导致先痹(不通),再厥逆(亡阳)。 所以用半夏杏仁(血热药)来迂回扶阳。这里的恶寒与太阳病初期的恶寒,在运动形态的区间不一样,那时脉浮,此时脉弱。 师兄药方中去了茯苓,是因没有水肿。干姜、细辛二药到达支气管治喘,杏半扶阳去恶寒,甘草去毒,五味子升陷大气兼去咽喉之热;要是我还得简化,4味足矣。 那,喘病的病源在麻黄生姜二者的覆盖边缘,二药同用是为了保险起见。 咳而不喘的话,一般不需考虑麻黄(如:麻杏甘石及加味方),笔者的惯用套餐是柴胡生姜剂,仅区区两味药加红糖,以生姜与柴胡两味的比例调节就能治大部分的无热型“非寒性”咳嗽、慢性咳嗽、小儿无喘百日咳;但治咳嗽与解表的概念不同,不需要大剂量发汗,因为既然咳嗽已经寒热往来了,既然寒热往来,已经转为慢性病了;治寒热往来相当于避重就轻,化快病为慢病,可以弱化病,不能根除病,以时间换空间,慢慢玩儿。 柴胡剂相对于发表剂,用的是高频短波。 原子电谢谢支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10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姜的作用及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