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60124/4763967.html

作者:马家驹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来源:-06-23中国中医药报5版

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纲解六经。提出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振聋发聩。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所做《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因此被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

胡希恕先生年去世,生前一直在北京医院工作,忙于临床,生前只有一篇论文,我们今天能够学习,得益于冯世纶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与系统整理,没有了冯老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也是无法学习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冯世纶老师对这个体系加以完善补充,系统的把伤寒论的方的按六经进行方证归类。

我们现在称之为胡希恕经方医学,其实是胡希恕先生、冯世纶老师两代人的努力的结果。胡希恕先给我们构建了大的理论体系框架,冯世纶教授进行了具体细节的完善和补充,当前也被誉为胡冯体系。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呢,大概有三个

第一,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与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张仲景的伤寒论属于经方体系,采用的是六经辨证,传承于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体系,用的是脏腑经络辨证。二者理论体系不同。

自从《伤寒论》问世至今一千八百年来,为什么很多人学不懂呢?这是误读传统,就在于没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六经,用内经注解伤寒,用脏腑、用经络去解释,只能说陷入于误区,牵强附会,让经方变得神秘,导致很多人读不懂《伤寒论》,众说纷纭,解释起来各执己见,难以共识。

所以胡希恕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就是不要带着内经的有色眼镜,强调不要用内经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二者的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更加强调用条文去诠释解读伤寒论条文本身,如此才能更接近于仲景本意。

第2个核心特点,指出了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所构成的六个诊断,我们常说的三阴三阳,其实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个阴证、三个阳证。

《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辨证内容,而且历代《伤寒论》研究者,也都承认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如方隅在《医林绳墨》中就指出:“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虽然之前有学者意识到了八纲辨证,是胡希恕先生第1次明确给提出来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给我们指明了用八纲的辨证眼光去看待伤寒论的六经体系,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经方的大道。

在《伤寒论》中有大量的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的内容,仲景在表里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半表半里证,表证有阴阳,里证有阴阳,半表半里证同样有阴阳,这样从八纲发展形成了六经,因此六经来自于八纲。

太阳病的实质就是病位在表的阳证,少阴病的实质是病位在表的阴证,阳明病的实质是病位在里的阳证,太阴病的实质是病位在里的阴证,同样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是厥阴病。

在八纲辨证来看,六经的实质就非常简单,就是三个病位,表里半,及表、里、半表半里。两个病性,阴与阳。构成的六个诊断。六经的实质,就是六个诊断(证)或者是六个综合征,这样一来就把纷繁复杂的体系在我们面前,就变得简单清晰明了,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读懂《伤寒论》,能够应用六经辨治体系。

从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来看,六经清晰明了,诊断具有了可操作性。比如之前诊断太阳病依靠的是提纲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临床上很多太阳病的患者并没有上述症状表现。从八纲角度来看,只要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就是太阳病,六经呢可以如此进行类推,诊断起就更为简单了。

到底从辨病学起?还是从辨证学起?

从辨病学起,世间疾病万千,从辨证学起,世间一切疾病的证只有六种基本证型,即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

柯韵伯指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曰:“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都指出六经辨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能解决临床中见到的大部分疾病,并不只是用来治疗伤寒的。胡希恕先生提出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第3个核心特点,给我们指出来了临床应用六经辨证的方向,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不论任何疾病,都要去辨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确定六经,在六经基础上去细辨方证。最终的治疗还是落实到方上面,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所以方证相应也非常的关键,由此胡希恕先生还有一句名言就是,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六经是中医的精华辨治体系,仍然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思维是先辨六经,也就是诊断,再辨方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因此方证相应才能取效,临床中六经辨证准确只是第一步,比如太阳病辨证出来了,但发汗的法和方也需要精准化,如麻黄汤证用了桂枝汤,或者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都不合适,因此辨方证很重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没有胡希恕先生的明确提出,没有冯世纶教授的无私传承,我们是无法接触和学习胡希恕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体系是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和总结后给我们构建的,是一个开创性的,冯世纶教授作了大量细节的完善和补充。我们任何时候都非常的感恩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吃不忘挖井人。

关于经方的定义,冯世纶教授在胡希恕先生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经方的定义: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是我国医学自医巫分家产生的原创思维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其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及方证理论体系。其学术特点,是根据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进行辨证施治,即于患病机体一般症状反应规律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床治病具体实施,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冯老经常说张仲景是经方的一个杰出传人,张仲景之前的辨证是八纲辨证,病位只有表、里。正是因为张仲景创造性的在条提出来了半表半里,从而形成了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各有阴证、阳证,进而构建了六经辨证体系,从伤寒论起,从八纲辨证,发展成了六经辨证,因此张仲景为为经方的杰出传人。

我们当前学经方,其实就是学习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经方不是伤寒论的方,而是仲景通过方、条给我们构建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核心就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读经典、做临床,我们都能够沿着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给我们指出的学习方向,深入学习,肯于临床实践,提升临床疗效,以帮助更多的苦于病痛的患者,做一代经方传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11099.html